【书香民革读书月·心得展播】沐浴着大师的光芒前行——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民革德山总支党员、常德经开区桃花山小学 史彩平
这个春天,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再次通读,心里仍旧时时涌起难言的激动与震撼。经典就是这样,总是经得起一读再读。在读中,我一边重温初读时的惊诧与赞叹——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啊,竟然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坚韧、执着、虔诚地苦苦追寻教育的真谛;竟然可以对儿童,对教育事业怀着如此博大、深沉与热烈的爱!一边贪婪地汲取那些闪耀在各段文字中俯拾即是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并且庆幸自己在九年之前读到了它——九年里,它是如此深入地改变、影响了我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一、“要使书写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到四年级结束时,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应当努力做到,使学生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音节、词的书写不要占据于他的注意的中心。”(P11)
“学生还应当掌握迅速书写的技能,以便做到能一边书写一边思考。应当使书写过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P54)
“要使学生的书写过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大师的一再告诫,终结了我对此一无所知的状态。为了让学生的书写达到自动化程度,在我接手的的一年级新生进入一年二期时,我即开始教他们使用只属于我们那个班的“开心词典”——根据教材进度以及学生掌握生字词语的实际情况,每天积累4个词语,每周积累20个词语,每学期至少积累300个词语。虽然后来我又接手别的班级,但这一习惯雷打不动。我据此写成的经验总结性文章《开心词典——积累语言的抓手》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上。长期的坚持,我发现此举意义重大:一是省却了期末总复习时在短期内复习大量生字词任务繁重、效益不高的麻烦;二是培养了学生做事持之以恒的习惯;三是随着积累的词语不断增多,学生书写自动化的程度也水涨船高;四是由于词汇量的不断丰富为思维、表达提供了语言材料,提升了学力。
学习人家的经验,最忌邯郸学步、生搬硬套,最终吃力不讨好。最大限度的将人家的经验本土化,并结合实际情形加以创造性地改进,不但优化了自己的教学,而且在用心去做的过程中又催生出新的智慧,使学生和自己都成为受益者,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二、“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P10)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P50)
“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P202)
在我的认知世界里,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将阅读的重要性阐述得如此明晰,如此彻底。“教学生阅读,借助阅读促进孩子智力发展”这一念头遂在我心底扎下了根。于是,当我接手一年级新班的第一天,我就开始教他们阅读。从《代代流传的经典儿歌》到《三字经》,从唐诗到对韵歌,从童诗到名联,从童话到小说,一路读下来,到了四年级,班上已经没有了阅读和思维能力很差的孩子,有两个“大舌头”的孩子,口齿也变得伶俐起来。而且据音乐老师反映,这个班的孩子节奏感强、乐感好(低年级时我们一直是边拍手边念儿歌,语言的韵律感或许对孩子的乐感、节奏感的培养有促进作用也说不定哦),创编歌词的能力也格外突出。感谢大师,引领我找到了开发孩子智力之门的钥匙。在带着本班孩子阅读的四年里,我每个学期都在开学前即把供孩子诵读的小手册编写好,开学第一周就把印制好的手册发到每个学生手上。每期开学第一天,就开始按部就班背诵指定内容,每天放学之前,都安排20分钟读书时间。这样坚持四年之后,我成为了学校读书活动的负责人,选定了《日有所诵》作为全校学生的诵读教材,将读书活动全面铺开,使学校跻身省“经典诵读特色学校”的行列。
知道了就去努力践行,这才是我们学习经典应有的态度。如果阅读仅仅只是“入眼”,而没有“入脑”“入心”,没有转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阅读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刚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对回答进行思考的,顶多也不过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一个疑问使我长期得不到安宁:怎样才能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
“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P35)
顺便说一句,类似这样管用的锦囊妙计,犹如沙滩上的贝壳,散见于书中的各个章节,认真捡拾的人定会收获满满。
“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
“……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P132)
我们常说学语文要举三反一,也即要通过发现、感受、领悟、欣赏大量的语言现象,感受语言的特点,发现语言规律,并在逐步熟练运用的过程中不断习得语用经验,掌握语言规律。而死记硬背语言规律则于事无补,不独学语文如此,学数学、物理等学科亦然。那些规则、公式、定理,如果仅靠死记硬背,就无法化为学生头脑中“活”的知识,因为他记住了却不知道运用。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学生把精力都花在了死记教科书上,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思考的能力也日渐枯萎。长此以往,学习就会成为学生不堪忍受的负担。
大师的话让我为自己的做法找到了佐证——必须掌握的语言规则,我历来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语言事实中概括总结得来。比如:教拟人这一修辞手法时,不会教的老师往往告诉学生,拟人就是把某一事物当成人来写,之后便开始判断是否拟人句、学写拟人句的练习。结果学生大多会把“白色的云朵像个淘气的孩子”理所当然地看成是拟人句。而我则是这样教的:首先出示一组拟人句,让学生从句中找出拟人化的神态、动作、心情等,然后引导他们归纳拟人句的特点;接着出示一个非拟人句,如:“白色的云朵遮住了月亮。”要求学生改成拟人句。怎么改?先教第一种方法:给句中的事物加上人的神态——
生1:白色的云朵微笑着遮住了月亮。
生2:白色的云朵遮住了愁眉苦脸的月亮。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会为月亮、云朵添加各种各样的神态,好玩的句子不断涌现。
之后教学生尝试着给句中的事物加上人的动作、心情,孩子们的智慧被点燃,好句子层出不穷:
白色的云朵把月亮抱在怀里。
白色的云朵把月亮藏到了自己的背后。
白色的云朵从远处跑来,给月亮当被子。
白色的云朵遮住了闷闷不乐的月亮。
白色的云朵可高兴了,他找到了月亮做自己的好朋友。
随后,我加大难度,让句中的事物既有人的神态,还要有人的动作或心情——
白色的云朵淘气地坏笑着,扯过伤心的月亮就往怀里藏。
月亮好开心,因为她正在和亲爱的云朵弟弟捉迷藏。
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语言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怎么写拟人句,孩子的总结比教师还精彩,哪里需要教师去灌输,哪里需要孩子去死记。
大师一条条有关教育的真知灼见,犹如头顶那束光,照彻了我头脑间的混沌,蒸融了我眼前的迷雾;改变了我许多习以为常的做法,澄清了我诸多模糊不清的认识。比如,书中提到的那位女老师,用各种图片、表格和实物来教学生解应用题,把教材教得明白易懂,让学生理解起来没有一点难度,这样做的结果却是把学生越教越蠢,因为她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再比如,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靠补课,而要教他学会阅读和思考;让“不可救药”的差生随大溜地“跟着混”,让他保持一份懵懵懂懂的学习快乐,比两败俱伤地揪住不放“也许还好些”,因为“郁郁不乐、情绪苦闷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P39)。
读着这样启人心智的文字,犹如源源不断地为头脑注入清澈的溪流。这样广采博收,日夜不辍,思想的大河终将会波翻浪涌,奔腾不歇。而大师,则始终高踞云端,穿越时空的阻隔,以冬阳般恒定、温暖的光芒,照耀着我一路向前。
注:楷体部分系《给教师的建议》原文摘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11年12月第27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