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民革这十年
在湖南工作生活的日子里,有些人、有些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令我难以忘怀……
我到湖南工作纯属偶然,没曾想在湘已有十四载,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这一切仿佛又是情感使然。这十四年里,我见证了国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也有幸参与依法治国、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这十四年里,我从初出茅庐的莘莘学子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也从热血的爱国青年逐渐成长一名政治成熟的民主党派成员。
我是长期从事法律工作的检察人员,自2010年到检察院工作,就一直在渎职犯罪侦查、侦查监督等办案工作一线。在检察院工作期间,我接受到了更多的政治业务学习和熏陶,对加入中国共产党心中还是比较向往,法院、检察院领导班子配备党外干部有专门规定,单位推荐我参加了统战部门选拔,入选成为了一名党外后备干部。
工作中,我慢慢明白“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重要意义,也遇到了大量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他们的工作能力水平和品格,也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我先后担任市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在参加多次市内外调研考察之后,我的视野不断拓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在参加统战活动中慢慢熟悉了民革组织。
民革从成立到率先响应“五一口号”、参加新政协,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石门与民革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郑洞国将军是从湖南石门走出来的抗战名将、民革卓越领导人。1941年,郑洞国将军创办了“湖南私立九澧中学”,该学校就是石门县第一中学的前身。将军长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2008年倡议成立了“湖南省郑洞国教育基金会”,致力于石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4年9月,经推荐,经过组织的严格考察审核,我作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抉择,正式加入民革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民革党员。多年来,正是在组织的关心、帮助和培养下,让我从一名“民革新兵”逐渐成为了“参政议政骨干”。我先后担任支部委员、副主委等民革基层组织的领导岗位,由此成就了我与民革的一生“相守”。
加入民革时我28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年龄,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我积极参加民革组织活动和社会公益事务。当年石门民革党员仅有2人,受市委会委托,我们开始在石门县吸收成员,到2016年8月民革常德市委直属石门县活动小组成立时,已有5名党员。当时缺少活动经费,也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但组织内部团结友好,组织生活十分活跃,大家聚在一起畅所欲言,令人倍感亲切和满足。
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经批准同意,民革石门县支部于2018年11月12日成立,成为常德市22个民革基层组织中最年轻的支部,民革也成为石门县唯一设立支部的民主党派。我作为支部的第一届委员、第二届副主委,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对民革的一腔热爱,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开展支部活动、调动党员积极性、激发党员主人翁意识等党务工作的方法和心得,开走上了民革示范支部创建之路。经多年努力,2021年12月民革石门县支部入选民革中央表彰的第二批民革示范支部名单。
2022年11月,经过1年筹备建设,400多平方米的党员之家也正式投入使用。我们发挥党员之家的阵地作用,先后接待了桃源、武陵、武冈、三峡大学、岳阳、大连、四川、海南、广东等多地民革组织,以及冯玉祥将军、彭士量将军、陈明仁将军等革命前辈的后人,石门民革党员之家已逐渐成为宣传党派工作的一张名片。2023年12月,团结报社多媒体阅报屏进驻石门民革党员之家。2024年12月石门民革党员之家入选民革中央第三批“优秀民革党员之家”。
这十年,支部先后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民革中央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第二届湖南民革榜样人物。2022年6月,我本人也被民革湖南省委会表彰为“优秀党员”。
这十年,我们始终以中国共产党为师,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出的提案、建议、调研报告屡获表彰,并成为党委政府参考。我坚持本职工作与参政议政相结合,2018年提交的《关于推进农村司法体制建设工作的提案》得到市领导现场签批,2019年《关于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建议》被时任市委副书记批示,2024年《推进我县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被县委主要领导批示。
十年的民革岁月,是我人生中最宝贵、最重要的阶段。这些年的工作和成长经历,让我体会到党外干部要成长,组织关怀是前提,个人努力是关键。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战争、动乱、长久的饥饿和贫困,享受祖国崛起和改革开放的红利。客观地讲,我们找不到一条理由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找不到一个借口不践行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的雄伟蓝图,更找不到一个托辞不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23年我撰写的《民革与石门的不解情缘》被纪念民革湖南省委会成立七十周年征文集《风雨同舟》收录,这篇文章中写的是民革与石门的满满之情,何尝不是每一名党员对民革组织、祖国的真情实感。新时代新征程,我会始终与民革事业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