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我市民营工业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提案
工业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的压舱石,民营工业企业又是地方经济的发展的“生力军”。企业人才队伍的充足稳定,是民营工业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据初步摸底,当前我市民营工业企业用工存在“一个普遍、三个差异”的特点:一是普遍缺工。初步估算,我市民营工业企业用工缺口超过2万人。二是行业差异。用工缺口较大的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林纸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但也有发展势头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缺工问题。三是季节差异。部分行业缺工的季节性差异明显,淡季旺季用工规模差别较大。比如食品行业一般三、四季度为旺季,这期间招工缺口很大。四是工种差异。一是学历梯次结构不合理,二是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财经类人员相对较多,个性化生产需要的适用型人才短缺,很多工业企业中的科技人才是聘用兼职,稳定性差,技术保密程度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对此,建议:
1.增强本地服务意识,提升用工服务。一是增强学校本地服务意识。当前,技校生外流与学校本地服务意识不强,宣传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必须引导学校加强与本地民营工业企业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学质量、设置对口专业、协调用工机制。二是引导民营工业企业规范用工。要引导民营工业企业树立长远发展观念,做到:规范用工制度,逐步合理提高技工工资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力培育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企业文化;加强技工培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1.5%-2.5%的比例提取职工培训经费,并真正投入到技工培训上;增强招工计划性,提前发布信息,让市场有针对性的储备;重视技工储备,主动与学校对接,开展定单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三是优化劳动用工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技术人才库,做足人才储备功夫,及时掌握民营工业企业用工需求,在供求双方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使技术人才能够随时需要随时供给。建立技工管理体系,完善职业资格等级证发放制度,加强实习期技工管理。加大工人生活设施建设力度。
2.突出政策引导,优化用工环境。一是放宽引才条件。加大对技术型、管理型、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降低学历、资历等硬性条件,尽快出台人才新政,让更多真才实才享受优惠政策、留在常德发展。二是推动农民变市民。完善户籍、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政策,让农民工在城市能够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真正服务城市、扎根城市。三是合理保障薪酬。根据经济发展和有关政策,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民营工业企业稳岗稳员,可给予适当补贴。
3.加强教育培育,提高用工质量。一是加强在岗培训。以文理学院、常德职院、技师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以及各类中职学校等为平台,建立实训基地和培训中心,加强政府、民营工业企业、院校三方合作,对民营工业企业人才培训实行奖补制度。二是强化定向培养。采取民营工业企业与大中专院校深度合作、定向培养的方式,加强对数控技术、机械加工等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实现人才的订单式、个性化培养。三是建立园区学校。支持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和有条件的省级园区建立教育培训机构,对在园区设立分校、分支机构的大中专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实行用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奖励政策,让园区实现人才就地培养、就地聘用。
4.强化企业责任,加强用工管理。一是保障民营工业企业员工待遇。总工会、人社、妇联等部门强化相关职能服务,督促企业落实工资、社保、培训、休假等福利待遇,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二是促进民营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突出人性化管理、家庭式关爱,营造“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氛围,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三是增强民营工业企业社会担当。引导民营工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季节用工型企业科学调整用工规模,在经营淡季和生产线压缩时,采取轮班轮岗轮休、发放基本工资、企业间员工分流等方式维持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