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保护、建设、利用好石门皂市 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王怀军】皂市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渫水左岸皂市镇十坪村,距县城16公里,为山地与丘陵的交接地带、一级台地,高于河床5~6米,面积约70000平方米,中心地理坐标北纬29°39′,东经111°14′,海拔高程84~90米。
皂市遗址于1960年发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馆、石门县博物馆等先后于1977年、1981年、2001年组织了三次正式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2500平方米,从113个探方中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商代青铜文化、东周楚文化等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皂市遗址下层出土的“石斧、石奔、石族、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石器见证了这段历史。此外,先民们还制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新石器”—陶器,如陶制的釜、罐、钵、盘、器座、支垫等。这些陶器的制法、器形、纹饰均显示原始性,被考古界命名为“石门皂市下层文化”。
皂市遗址中层系商周文化遗存。发掘时,曾发现沾有铜渣的红烧土块、熔铜炉,在炉旁留有大块的铜渣和2件石范,同时又出土有4件青铜器,还发现有青铜箭簇、鱼钩和小件青铜饰物。因此可以证明已进入青铜时代。皂市遗址出土的铜器,属湖南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铜器,说明洞庭湖地区在商代中期便已进入青铜时代。这为解决过去湖南各地零星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的原产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皂市遗址,因以其鲜明特征区别于本区域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使“皂市下层文化”被学术界公认。皂市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揭示,不仅将本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向前追溯推进了一千余年,而且也为日后在此区域寻找和发现年代比其更早的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对构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谱系与年代序列具有极重要的突破性价值。皂市遗址,展现了一张史前发展的剖面图, 与澧阳平原旧石器时代晩期燕尔洞遗址、乌鸦山遗址、新石器石代城头山、丁家岗、汤家岗遗址等,都同属有自身特点的类群,并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悠久文化发展的演变线索,为研究长江中下游文化、古代社会的发展序列和分期树立了一把完整的标尺。皂市遗址西北2公里处燕儿洞,还发现了晚期智人化石,被考古学界命名为“石门人化石”。
1983年,皂市遗址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石门皂市遗址保护规划》,规划范围区域面积为228.73公顷,包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中,保护范围“东至皂市张家回窝,南至渫水北岸,西至皂市皂新公路、北至丫角山南脚”,建设控制地带为“东南西北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30米处”。
石门县人民政府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对皂市遗址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并于2000年斥资将遗址范围内百余户人家迁出。县博物馆与皂市镇、村联手开展本土文化保护工作,减轻自然灾害等因素对文化遗产的威胁,并举办皂市出土文物大型图片展览,向民众宣传解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皂市遗址东有城头山,南有桃花源,西有张家界,北有三峡大旅游景点,极具旅游开发价值。若能科学保护,其文化内涵与价值将获有效传播,其社会效益将得到充分发挥。该遗址保护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分近、中、远三期完成,总投资上亿元,但现仅到位1100万元。为此建议:
1、请国家文物局继续关怀、关爱、支持、扶持,将石门皂市遗址纳入澧阳平原大遗址保护范围;
2.将石门皂市考古遗址公园纳入重点单位保护与利用,并在遗址西北面建一座2000平方米的展览馆,展示皂市出土文物,在原遗址上恢复部分探方遗迹,建一座体验馆,展示遗迹遗物。同时加大建设力度,以及早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