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详细内容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的建议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以湖南雨花非遗馆为例

发布时间:2020-07-24 09:43 信息来源:常德市民革 【字体:

【全国人大代表王怀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5000年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历史瑰宝,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如何发扬光大是新时代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国之大计,教育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本质上就是文化的认同与认知,构建庞大的基层群体就成为保护的关键所在。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必须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

一、发展现状

1、行政部门主体作用逐步凸显。

近几年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认证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等一系列文件支持非遗教育工作的开展。各省市及地市县镇教育及文旅部门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非遗活态保护传承。行政主管部门的主体担当作用逐步凸显,非遗传承社会效益显著。

2、学校体系不断完善,非遗教育逐步独立。

学校的非遗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将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在中小学校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不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课程形式多样化,如三点半、非遗特色选修课、非遗宣讲课、非遗展示周、非遗传习基地、非遗课程教材开发、非遗研学实践活动等等。以非遗保护传承为主体的体系逐步在校园教育体系中独立出来。

3、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增强。

非遗教育普及,一定是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共同用力的结果。目前,“非遗进课程、进校园”、“亲子非遗体验”、“非遗社会实践基地”等不断增多;也有越来越多的非遗学者、历史专家、手工匠人也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之中,社会力量的作用逐步凸显并有力的发挥非遗教育担当。例如湖南社会力量代表——湖南雨花非遗馆,自2015年9月份开始,有序地推进中小学非遗教育工作,非遗进校园活动陆续开展,并把中华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量化课时,开发非遗教材16本,开发非遗实践体验项目32个,非遗传习所29个,课程覆盖长沙市200多所学校,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湖南雨花非遗馆聚集非遗传承人200余名,非遗项目300多个。2018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接待全国各地非遗研学实践体验人数达30万多人次。   

二、存在问题:

1、数量不等于质量。

大量的非遗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活动,在让广大学生在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文化的基因的同时,能够和所学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融合,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审美能力等,拓宽教育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一方面,培养和塑造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家国认同、文化修养,也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途径。但是由于受限于传承人教育水平、社会参与机构专业度、授课老师专业水平,非遗教育质量参次不齐。

2、广泛不等于深入。

一方面是专业师资缺乏,非遗的师资专业培训是解决非遗教育传承的重要途径。如湖南雨花非遗馆有200余名非遗传承人,非遗课程开发人员30名,搭建结合培训机构和各大高校的师资培训体,为教育输送非遗专业师资需求。但社会力量非遗教育的方向需要树标杆,再指导。第二方面是被艺体学科综合化严重。2020年4—5月份,湖南雨花非遗馆推进非遗课程进校园选修课40多所学校,实际开展学校8所,参与人数600位中小学生,非遗教育课程被融入艺体课程,非遗技艺传承无法生根。如滩头年画、面塑、拓印、彩灯等课程统称为美术类进行课程体系融合构建,技艺的历史溯源及传承受到制约。第三方面是非遗实践体验被商业化、噱头化,概念遍地开花,没有规范,也未形成合力。学校、市场培训机构、研学基地等各方力量参与推进传承发展工作,但课程设计的内容无法合理审核监督,保证质量传递。而研学作为很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载体,因研学市场产品多样化的冲击,非遗研学局面仍未打开。

3、推广不等于普及。

非遗在中小学生中的教育普及工作在省会城市开展较为红火,开展形式多样。但是开展方式并未能形成全面覆盖。一方面校内课程活动覆盖率低。如湖南雨花馆5年实践,非遗进课程,一门选修课覆盖学生群体平均为20-30人,一所学校非遗课程覆盖面为10%;一次非遗公开课宣讲课覆盖率为30%;非遗校外实践覆盖率高却开展度不高。非遗研学实践体验活动的知识普及覆盖率可达50%—95%,但是学校开展以非遗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较少。湖南雨花非遗馆有300多项非遗项目,体验课程可以满足1500个学生同时间体验。另一方面地州市及乡村普及程度不高。由于社会服务力量及研发力量等教育优势在省会城市较为集聚,地州市及县镇的非遗普及程度不高。

三、请求建议:

1、遴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

非遗传承教育基地是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的有力补充,要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标杆,着力在政策、资金和社会地位上扶持一批有质量、有效果、有水准的国家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开展非遗主题研学,引导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深度体验,在传承中保护和发展。如“湖南雨花非遗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非遗为主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结合校本课程打造“非遗传习所”、“研学体验馆”30余个,可一次性接待1500人同时实践体验,开设公益课堂人数辐射5万余人,接待北京市21世纪中学、 北京市平谷中学、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学校、雅礼中学、长郡中学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30万余人,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非遗传承教育基地的挂牌,有助于社会力量结合实践、研学,参与非遗的培训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更专业的发挥非遗传承教育工作,提升非遗普及的覆盖面。

2、遴选一批有实力的课程研发中心,为非遗课程、教材和师资的供给输送质量保驾护航。

非遗课程研发中心的设立,有助于非遗教育内容市场的规范。非遗课程需要在研发、投入实践、再次打磨内容体系、再投入实践等反复中完善。课程研学中心依托实践方进行设立,可以充分的保证非遗课程内容及教材内容的质量符合非遗活态传承发展的需求,满足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深化中小学生从小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湖南雨花非遗馆设立自己馆内的非遗课程研发中心,依托200余名非遗传承人和助教老师,以及教育专家顾问团队,研发课程、教材,用于学校非遗活动的开展,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取得了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组织奖和学校家长们的高度认可。

3、政策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力度。

相较于中小学校而言,社会力量作为第三方,可以更加专一的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进行研究、特色课程开发、实践运用等。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以明确的政策和文件来鼓励社会机构发展和从事非遗普及教育工作,对其课程、师资以及教研成果予以一定资金扶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社会机构进行统一监管,使优质的非遗等传统文化教育机构能良性发展,承担起中小学非遗教育和非遗特色课程开发、非遗师资培养的职责,对劣质的社会机构让其优胜劣汰地退出市场。通过资金支持、行政监管、购买服务、引导培育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壮大,成为推进非遗普及的主力军,协助政府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全民参与格局,为非遗教育普及培育执行团队,十分必要。

分享到: